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历用将近三年的时间,研发了“汉字文化”校本课程。在小学低段把“识字教学”和“汉字文化”结合起来,探索出汉字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,并编撰了汉字文化课程实验教材。这是一段极其美妙的旅程,溯洄母语之源,古今穿越,终究要问:为何出发?美妙何在?未来何往?
为何出发?
汉字文化源远流长
我们认为:汉字文化课程是一门真正意义的母语课程之一。有6000多年历史的汉字,包括甲骨文的一笔一画,都隐藏着丰富的奥秘。象形符号足以刺激人们的想象力,把思维拉回到几千年前的洪荒时代。
汉字文化课程引领学生解读汉字之源,感悟到汉字丰富的内涵,体验识字的乐趣。尤其是推行简化字以来,很多汉字字形已经失去了传达文化信息的特点,课程就是重拾传统文化的光芒,让汉字回归本色,对于学生理解感受汉字独特的美感有着重要的意义,也有助于提高传统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。
母语课堂,传承汉字文化是一种教育责任的担当,所以,我们毅然决然地出发了。
美妙何在?
【第一站】投石问路——第一堂汉字文化课《人》
我们上路了,在实验班的一年级下期,汉字文化课程进入课堂,孩子已经有了半学期的识字基础,是汉字文化课程进入的很好时机。
第一次课讲“人”字,感知象形字的特征以及“人”字的演变过程。带着孩子们诵读《说文解字》对“人”的诠释:“人,天地之性最贵者也”以及《三字经》里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感受远古时代人们对“人”的理解。“
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”就让孩子们听听神话故事《女娲造人》。神话的虚构和夸张把孩子们带入奇妙的想象天地。
由“人”带出了一串字,难道“大、天、北”这些字的意思与“人”都有关吗?是的,它们的字源字义与“人”关系非常密切,所以它们是一个家族的汉字。
孩子们画着甲骨文,听着关于“人”的故事,小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惊叹。
第一堂课,汉字文化的光芒就把孩子们给点燃了,于是,我们开始一个字一个字,一组字一组字地讲,并开设了独立的特色课程,每周一次课,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。
【第二站】拓荒前行——探索课堂教学范式
汉字文化课大概行走了一学期,以“汉字文化”为总纲,研发出模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,包含了“字源字义、汉字家族、趣味解字、相关典故、汉字古今、古诗文”六大模块。
前三部分是从“汉字”本身溯源,重在字源解字;后三个模块是延伸内容,重在“文化信息”。汉字文化课堂的内涵是一个开放的空间,还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地,可以无限外延。
以汉字“丝”为例。这堂汉字文化课包含了“丝”字家族的一组字“糸、丝、经、纬、绝、编、继”的字源字义,品读了诗句“万条垂下绿丝绦”里的“丝”,触及了“丝绸之路、传统织布技艺”等传统文化,引出了典故《韦编三绝》。
以“马”字为例,内容包含如下:“马”的象形字及造字过程,带“马”的成语,“驱、驾、驭、闯、骤、驹”字的造字含义,“马虎”一词的典故,含“马”的小令《天净沙?秋思》中“瘦马”意象的感知,带“马”字的古诗《钱塘湖春行》的理解和诵读。创编汉字故事“闯、骤”。
学习过程中让孩子觉得有趣、有想象、有审美、有感悟,有文化启蒙,这也是课程追求的理想状态。
【第三站】走向纵深——经典课例及课外主题活动
课堂聚焦汉字,研究聚集力量。
前行路上,我们走出校门,承担省市区各级研究课,磨课研课的过程将探索推向纵深,汉字“丝、水、雨、龙、马、衣、手、牛”的等课例,都邀请专家同仁观摩研讨。
课程专家、教研员,以及关注识字教学的老师们纷纷走进了课堂。研究课例陆续参加了省、市、区各级的赛课和研究课活动,“汉字文化”作为一种创新的识字课程,回归母语的根本以及孩子们对课堂的喜爱,引发了听课老师的热议与关注。
纵深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磁场,在我们的鼓励下,热爱汉字的家长朋友也走进了校园,给孩子们开设家长讲坛,讲汉字故事,拍摄国学微电影。
孩子们觉得汉字课好玩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他们亲近汉字,重新理解汉字,发现了每一个汉字背后藏着的秘密花园。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孩子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:
一年级的写绘作业,孩子在“北”字旁边画了两个背靠背的小人儿,表示“北”的本义,为什么要给“信”字画一颗心,孩子解释说“诚信”是内心的一种想法。
二年级,孩子们开始创编自己的汉字故事。“织布”的“织”画一束丝,表示这个字与丝有关,画一块布,下面是一双手,表示双手在织布。“缠”字一看就明白,在圆筒上把线缠起来。
三年级用简练的线条创造甲骨文。看龙的图形,先自己造字,前两副是孩子创造的,第三幅是流传最广的“龙”字甲骨文,相似度非常高,孩子获得满满的成就感。
玩法不止步于课堂,而是延伸到了课外。我们还这样“玩”——
借平台开展“汉字文化”主题活动,国旗活动中,孩子们穿着汉字文化衫,讲汉字故事,猜汉字,吟诵积累的古诗词;回家当小老师,给爸爸妈妈上汉字课;唱古诗,编舞蹈,走进杜甫草堂吟诵《诗经》,制作传统文化微电影。学习两年多,玩了两年多,如今,实验班的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,我们正在酝酿拍一场汉字历史舞台剧。
我们去拜访并请教汉字研究大家流沙河老先生,沙河老师说“你们啊,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,这件事的意义在于把孩子和祖先连接起来,把断掉了的文化连接起来。以前的大学有专门的《说文解字》的课,现在很多年没有这个课了,造成了文字和文化的分裂,文化就断了。你们做得好,支持你们!”
【第四站】放慢脚步徐徐行——编写校本教材
受到鼓舞,继续前行。课程研发之初的热情和惊奇持续了很长时间,应该放慢脚步了,拉开距离回望并审视我们所做的一切,赋予课程更为理性的思考,用更具象的载体呈现课程的意义和价值,那就是编写校本教材,整理课堂实录,撰写论文、案例,总结经验。
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突破和提升的过程,把实验中零散的思考梳理出清晰的脉络,反复查证资料,选择,改编。编写教材和撰写文章的过程异常艰辛,但是也能体验到理性思考之后的愉悦。
【第五站】路与路的链接——语文教学的辅助课程
实验班进入四年级,汉字文化课程的路并没有终结,而是与其它的路建立了连接,由独立的课程变为贯穿语文课堂的辅助课程。随文穿插汉字文化,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形近字、易错字、有故事的汉字都是教学的资源,信手拈来。
我们尝试了语文课三分钟讲汉字的形式,比如讲“今、令”为什么有一点之别,讲“即、既”的本义,原来“即”和“既”是一对反义词,“即”指一个人用餐的样子,“既”指这个人用晚餐扭头转身准备离开,它们写法还依稀有保留了原初的模样。语文课堂上随性而来的汉字故事,总会给课堂带来闪亮与生动。
背上“书包”做课程
回首旅程,孩子在成长,我们也在成长。专业阅读永远是课程研发强有力的支撑。王宁老师的《汉字构形学导论》黄德宽常森著的《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》是两本理论著作,让我们寻得汉字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。
《说文解字详解》《汉语词根辞典》《澄衷蒙学字课图说》则是我们常常参考的工具书籍。瑞典作家林西莉的《汉字王国》,流沙河先生的《白鱼解字》,学者陈政的《字源谈趣》,左民安《细说汉字》以及台湾作家廖国豪的《汉字树》都从字源出发剖析汉字,把一组组相关联汉字的起源与演变,本义和引申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。
这些书大部分内容阐释了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,但也加入了作者的一些独特见解和汉字考古信息。
关于汉字研究方面的书籍还有很多,不能一一列举。每一部书籍都历经作者的洗练,都值得细细品读,专业知识不仅会带领我们走进汉字奇妙的世界,也为汉字文化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背着书包做课程,一边学习,一边实践,这就是所谓的“教学相长”。
未来何往?
走向未知的未来……
古文字是远古时代流传到今天的文明火花,弥足珍贵。汉字历经甲骨文,金文,小篆,隶书,楷书,行书草书,从繁体字到简化字,再到如今流行网络上的新造字,经受时间淘洗,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“汉字文化”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,传统文化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,建构成他们童年成长的密码,我们深信:富有想象力和美感的汉字文化将融进孩子们的骨血,让他们成长为焕发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中国人。
作者 | 鄢小红,成都泡桐树小学
图 | 百度搜索
责编 | 小蒲
相关链接
·中国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调查报告
·为何“强迫”无法令孩子爱上阅读
·5+2+x:森林小学的阅读课程这样做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!